據國外媒體報道,今年1月份,一位漁民在澳大利亞東南海域發現了一條罕見的“深海怪物”,它長著突出的吻部,牙齒如釘子一般,軟塌塌的身體呈粉紅色。3月3日,它被送到了澳大利亞悉尼的一家博物館。
9 f# x" z4 J$ Y6 g; p( w o 這種奇特的海洋生物是尖吻鮫科的鯊魚——歐氏尖吻鮫,生活在深海底部,科學家對它們的生活史了解很少。“它令人印象深刻,它並不古怪,反而很優美,”澳大利亞博物館魚類藏品管理員馬克·麥格魯特(Mark McGrouther)說,“它們並不經常被捕到,人類見到它們的機會非常少。”他形容這條鯊魚的牙齒就像“小匕首”一樣。 ! H0 d# ?" g3 |, N2 f. s
% i1 v- T K9 _ i! `& I2 |
歐氏尖吻鮫具有一個很長的扁平吻部,表面覆蓋著許多微孔。這是2015年3月3日拍攝於澳大利亞博物館的圖片。
/ V* i, U; g9 _' C: I9 \$ s4 G* ^0 o* p/ b$ h8 Y; [3 B' _3 r) c6 l B, g
, x$ w8 M; j2 f' A: t4 C( _, m1 }9 ?8 t3 n
澳大利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正在展示歐氏尖吻鮫 9 `9 K1 H$ l) e! J% R/ T! P$ w, y
( k, B7 S# n+ u8 j3 `0 P% l6 K$ J! S7 ?7 Z" h8 |$ s
據介紹,這是該博物館獲得的第4條歐氏尖吻鮫。直到20世紀80年代,博物館才第一次得到歐氏尖吻鮫標本。此次發現的這條歐氏尖吻鮫,出現在澳大利亞小鎮Eden附近海域,發現地點水深約200米。捕到之後,它被送到當地一家水族館中,在送往博物館之前都以很好的條件保存著。 # Y( Z) m' m4 l8 A% T/ t
麥格魯特很激動能夠親手對這條鯊魚進行處理。歐氏尖吻鮫分布在太平洋、大西洋和印度洋,學名是Mitsukurina owstoni,被認為是一種“活化石”,在大約1.2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。歐氏尖吻鮫的吻部向前突起,形狀像鏟子,能夠探測獵物。捕獵的時候,歐氏尖吻鮫的雙頜會向前移,突然伸出攫取獵物。 , } V$ L4 a7 L2 p
“我推測,因為它們的肌肉組織很鬆弛、柔軟,不需要太多的能量,因此它們會在海底緩慢遊動,利用長長的吻部,像金屬探測器一樣搜尋獵物。”麥格魯特說,“它掃過海底,當探測到小魚、螃蟹或魷魚的時候,會將雙頜突然伸出,咬住獵物。它們的牙齒十分尖利,咬住獵物後可以直接整個吞咽下去。”
$ n. m( `4 e; ]4 I; R6 F! \ 目前,科學家已經提取了這條歐氏尖吻鮫的組織樣品,用於遺傳學檢驗。它的標本將保存在博物館中,用於未來的展示和科研。 - ~3 w: |3 X! V, Q5 A# v1 l' c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