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註冊時間
- 2007-9-3
- 精華
- 在線時間
- 小時
- 米币
-
- 最後登錄
- 1970-1-1
累計簽到:1488 天 連續簽到:10 天
|
2013法蘭克福車展報導:節能跑車新紀元,BMW i8量產版登場" s# {: ]3 z3 ]2 P) p/ o' _
AUTONET記者:張振群
# X1 d" e7 V$ U* U; P3 d8 w: F R# W7 M/ a K4 Q
' |4 {" y3 T0 {2 `- D繼日前BMW在法蘭克福車展開幕前夕,發出i8量產版車側以及內裝定裝照後,原廠現在終於釋出更多i8的相關資訊。特別的是,外觀設計並沒有修改太多概念車上的科技線條,如雙腎型水箱護照外帶藍色邊框以及銳利的頭燈造型,搭配寬、低流線的車體以及上掀式車門,即便「i」系列車款以節能為產品訴求,但BMW仍賦予i8鮮明的運動風格。. }: C8 n* i4 y- p
0 |+ a, f' D. y7 T7 J) Q. V( Z& r. T
不同於月前發表的都會車款i3,i8更著重於駕駛操控樂趣以及車輛的續航表現。因此動力採用 Plug-in Hybrid(插電式複合動力系統) ,在1.5L三缸汽油雙渦輪增壓引擎的配置下,單單燃油引擎就能爆發出231hp最大馬力以及32.6kgm的峰值扭力輸出。搭配前軸一具可輸出131hp馬力的電動馬達,讓i8綜合馬力達到362hp、扭力58.1kgm,在6速自排變速系統傳輸下,從靜止加速到100km/h只需4.4秒即能達成。! L( J C8 F0 V0 S2 x
. ]+ h' y3 ]7 t) ?" I
* E5 s7 |/ N# _9 s4 r
* h1 H9 x/ ~5 _
, ^' i6 H+ C& Z
5 u6 V! w+ `4 |7 T4 }1 V/ n Y" A$ l! g; f+ N7 D
1.5L三缸汽油雙渦輪增壓引擎
" A* C& f/ X) C" w- ^8 i, H4 d
+ q( v& y/ c, \! M1 J0 _0 G8 h% ^7 S
前軸電動馬達
9 v' @) R' n. Q( A1 K% A; a) O6 r2 n! y" A( Z, {+ j I
i8量產車的加速表現完全不亞於市面上其它跑車,且讓人印象深刻的是,i8更有平均40km/L的油耗表現(歐盟數據),這對於一輛「性能跑車」而言是個難以達到的成績。而多元的駕駛模式也能讓車主針對路況來做調整,基本的COMFORT、SPORT、 ECO PRO模式當然少不了,除i8可以純電力驅動35km;最高時速更有120km/h外,原廠表示若採COMFORT模式下就能讓車輛擁有500km的總續航表現(汽油以及電池續航)
' I/ |/ p- I0 S% P- e6 \6 Z8 k! h$ ?3 w
" E0 p, n; I& a4 Y/ P; ]% V! ~# t) p1 d9 O
* j- k8 }0 v+ w$ T! u/ k+ j1 t
& O: d1 h' ~2 ], ^4 b+ M y8 q5 D
+ O' I! I& }/ k& }; t: M! t( T) U( t+ w9 [3 l% l4 Y
# |# \ k- T* h/ D; [3 T& r$ z
* m, h0 S# a0 T& @2 X操控方面i8擁有前雙A臂以及後五連桿的懸吊設計,不僅讓車輛的動態反應更為優異,20吋的輕量化鋁合金輪圈也能間接提升操控品質,原廠還提供碳纖維輪框可選,進一步再減輕輪下負荷。當然與i3相同的LifeDrive車體結構也是操控上的一大功臣,由碳纖維強化塑料材質(CFRP)與鋁合金底盤所構成,讓i8車身總重僅有1490kg,無論在加速還是操控表現上都有所幫助。
1 @; \! L' m4 O4 F1 V3 H6 ?0 r, X% i* H2 l1 Q
o6 j \- x* j7 E% _" W1 ?0 t# p0 p9 y
科技配備上如Park Distance Control(停車距離雷達)、Cruise control system with braking function(具自動煞車的巡航系統)、Rain sensor(雨滴感知系統)列為標準配備。而High Beam Assistant(自動遠光燈調整)、Rear view camera(後視鏡攝影系統)、Surround View(環景畫面)、Speed Limit(限速警示)、Collision Warning with pedestrian recognition(行人防碰撞系統)則列為選配。最後,i8量產版本的售價以及上市時間BMW仍還沒尚未公佈。
: O8 a* ], L3 _ p) {. S3 l0 v! o' ^+ p* g
) ~" l; n1 g4 B; O) _5 v/ ^0 H) ~" r4 ]; y: j% v
2 L2 B& L7 {& H# X- Q: `& y7 o) w
, q* q- C2 V: u2 _8 u8 w! U" ]
( y5 t- P I0 R9 {; ^' W
( h! H, k4 y# Q; u0 a6 i6 Z7 @% @8 `$ s
: Q, a1 X5 e. w+ }: O6 {0 C+ C! H
: \6 D5 h8 {" d5 Q; H. X- g
2 H. i$ p7 b6 G }2013法蘭克福車展搶先報:暗黑元素,VW Amarok Dark Label發表0 z% c( g5 Z' M i/ I: M
4 P; C$ u$ m/ @) c" U
C& c- Q* b$ K0 O$ Y3 e% R) l+ R
2013年8月中,更便捷VW Amarok A8自排版本在台灣上市,當這輛貨卡的話題還正熱鬧時,遠在德國的法蘭克福車展上,原廠進一步推出Dark Label特別板。大量導入黑色元素來點綴車輛外觀,並以質感更佳的內裝材質顯現時尚氛圍。不過可惜的是,Amarok Dark Label目前只針對德國市場發售,國人可能無緣見到。
' \/ B8 f& l9 e! U7 D" ]& |3 f0 l' m- B- e) w
+ j7 g7 z. R. h4 ~/ w* S' ?7 X( @2009年底VW發表第一款全尺寸貨卡Amarok,擁有流暢的家族面容以及4Motion四輪傳動系統,加上扭力充沛的TDI柴油渦輪引擎,以克服險峻的越野路面。而Amarok Dark Label則是以2012年5月小改後的車型為基礎,換上黑色18吋Durban鋁合金輪框、深色窗與後擋風玻璃、黑色車身B柱、燻黑尾燈、黑色後視鏡外殼、黑色後斗防滾籠等專屬配備。
/ | G2 ] c5 U2 F4 M4 U3 B
' h) u7 u- a: k) Z' Z如此一來讓Amarok Dark Label添加了許多神秘色彩,加上Amarok優異的越野機能,完全滿足熱愛探險、越野、深入無人之境玩家的喜好。車艙部份,新增高檔的Alcantara內裝配備、天鵝絨地毯、前排雙加熱座椅、RCD 310音響系統以及Durabed貨斗塗裝。從裡倒外Amarok Dark Label提供豐富且更多實用的配備。
9 D% ^/ N7 v F( |' t( E, l+ ~9 j/ `/ x+ m1 Q
動力部分,Amarok Dark Label搭載2.0L TDI柴油渦輪引擎,擁有TDI(140hp)和BiTDI(180hp)兩種動力輸出設定,並能依據車主需求選擇後輪驅動、可調整式4Motion或全時4Motion四輪傳動系統等。最後Amarok Dark Label預計在2013年11月於德國開售,價格為36271歐元(約新台幣142萬元)起跳。/ }5 C9 M* v3 M% S
( o) r( y! }& B* B6 Z5 Q c) c2 P( z: Y! ~. X- H# ?
& z8 }6 y& F7 |) w t* E5 k6 z3 a, a
' P8 k# R! V$ K1 x1 m' X
' n+ {; i2 Z$ K0 j$ J E/ f* U2 Y& V$ W2 N
: }' t0 p# Q/ a5 \! b3 r9 C
. I) _' K7 p3 Y0 Q: F6 t
7 C6 ?7 H0 C K6 q# y
) o/ W( e0 Z I* s' s
+ S. }* i0 G& U7 G0 e" Y
4 s' X( k) U* v( {' G4 V+ O
2 U9 E' P5 _) U' I7 H5 u5 b( d0 x2013法蘭克福車展搶先報:捕風捉影,M-BENZ S-Class Coupe短片揭露
+ p/ z7 O$ T0 v% P; }; C5 h, A3 m) X# r
7 W$ X" j: o$ H/ V2 M+ @' B
2013年德國法蘭克福在9月9日媒體日先行後,隔天正式對外開展才是重頭戲所在。繼9月初M-BENZ透露將在車展上發表S-Class Coupe概念車,許多消息也在開幕日逐漸接近時越來越豐富。如概念廠照、內裝等先行資訊,當然這些意象是無法讓人滿足的。所以原廠再加碼車輛局部細節的影片。" `: h9 L" G4 B1 b( s, c
: W6 O! ] V' b. m
: d& e9 E$ `0 B3 W' k& ^# z
當然最重要的S-Class Coupe概念車實際樣貌,原廠仍把持到法蘭克福車展開幕後才揭曉。不過從這短短26秒的影片中,M-BENZ似乎也點出了S-Class Coupe概念車的許多重點,包括延續A250上的鑽石型水箱護罩、大面積鍍鉻下氣壩、Coupe無B柱設計以及全景天窗等,這些設計都有機會延續到量產車型上。
3 V. f D8 g) ^/ C2 k ?% X% i- Y3 V* V
影片最後的畫面中,可從車牌上清楚的看見「S-Class Coupe」字樣,顯示出這輛車與S-Class的淵源所在,不僅與四門房車採相同底盤平台發展而來,動力形式當然也會有著多元的選項。但是在車輛外觀以及內裝設計上,由於兩款車的市場定位不同,因此S-Class Coupe未來比較會朝向個人風格較鮮明的豪華設定。
* \' w8 A3 p& R: l
; S) D- W) B7 J# m8 r0 h# ?7 n( Q如更具運動感的車輛外觀設計、三輻式多功能方向盤、包覆性更佳的座椅設計、V6、V8、AMG等動力選項,這些都是主張個人駕馭導向的訴求。最後,S-Class Coupe概念車在法蘭克福車展上首演後,量產車型應該會在2014年1月的底特律車展上發表。再依照GLA的形式來看,量產車型將不會和概念車有太多差異。; N1 n- B3 N8 w1 Q( o
; [1 S) |" F! ~
& H% {' E' z. s
2 u% t g% [1 c) {5 a% e7 G Y: }: Y
i' W I0 B8 @, {8 ^; {. J h
) T: O7 a: w- `: d) k/ C' e
& R8 N5 g' ~3 u, G5 A2 N9 c4 r$ ~7 u% Z
0 b" `/ T3 J! O% f' d: W( ?; g% Q8 l
8 C" H5 @# J+ ^ w, b0 U8 c1 e0 I8 F$ S9 A [
, ] u& j" Q6 Z+ a
$ @. p2 t8 C$ V" j( u& A' K% k
3 {+ _: F* l% J/ p. |誰是渦輪增壓乘用車之祖?# n( o/ _/ s' A* e3 S* w, C6 E
& I7 g( e3 r7 j* W* A
0 Z+ k4 M! L% xOLDSMOBILE F85
7 u; x0 T4 o$ l. O$ u; N+ o0 s8 U' n
. D; N+ X8 {, y" j近年來渦輪增壓再度成為新寵,尤其在Downsizing的趨勢下車廠多以小排氣量引擎和渦輪搭配,來兼顧節能和性能,但大家印象中全球第一輛渦輪增壓乘用車非1973年的BMW 2002 t莫屬,日本則是1979年的Cedric/Gloria,實際上最早推出渦輪增壓乘用車卻是美國GM。
# D$ K3 r3 \# t) M- D# f7 X: V. z: E! t
( ] _5 ?" ]5 E% z6 Z# `! l3 LCHEVROLET Corvair
- I- `! D/ A+ ?, m7 g h' F I# V. @! m) b2 e
原本渦輪增壓是運用在飛機,1938年波音所製造的轟炸機B-17空中堡壘算是先驅,搭載CURTISS WRIGHT製的Wright Cyclone R1820的星型九汽缸發動機,結果二戰後因噴射引擎的問世而不再受到青睞,也因此就有車廠性能,遂將渦輪增壓的概念移植到汽車上,在縮小比例後和引擎結合,所以在1962年時問世的OLDSMOBILE F85和CHEVROLET Corvair,可算是美國車渦輪化的首度嚐試,不過並沒有造成轟動,因此在大排氣量的美國夢中敗陣下來。' {% M( E8 B# i7 M; c9 L% Z% Z: c
) K: h1 X6 H% L1 h9 y) t' I
不過OLDSMOBILE F85,實際上是Cutlass的硬頂版本,在車廠型路中名列為選配加裝GARRETT的渦輪增壓,在渦輪增壓的幫助下3520cc V8引擎獲得215hp馬力和41.6kgm扭力,因0-100km/h加速僅須9.2秒且獲得176km/h極速(現在的標準根本不算什麼,但在半世紀前可是非常驚人的成績),因此被冠上「Jetfire」的稱號。但過高的售價和渦輪引擎品質問題,總計才銷售3765輛。而同樣出自GM旗下的CHEVROLET Corvair,則晚OLDSMOBILE F85幾星期上市,原廠也將渦輪增壓列為Monza雙門和敞篷車型選配,加裝渦輪增壓後使得2375cc水平對臥六缸引擎具有150hp馬力,但Corvair與OLDSMOBILE F85碰到同樣的引擎問題,因此銷售量更是少得可憐。 d. y. R( ^4 U* f7 ~3 x* V) M1 {
& D- s5 ]& y# ~1 H) T d8 P
正因為GM的兩款渦輪增壓車都沒有獲得市場回響,且渦輪增壓的技術尚未成熟,因此對美國車廠來說渦輪增壓的研發就此打住,結果讓BMW有機可乘推出名車2002t(2.0L具有170hp馬力),後起的日本車廠在引擎技術未成熟情況下,大量運用渦輪增壓來提升性能,甚至HONDA還在1981年推出CX500 Turbo的渦輪機車。但話又說回來,那時美國的汽油價格非常便宜,既然加油和加水一樣那又何必屈就於小排氣量渦輪引擎,當然大排氣量心臟才是王道啊! |
|
|